山东威力重工机床有限公司 > 钻床资讯 >

质量和品种并存 国内摇臂钻行业长期发展方针

质量和品种并存 国内摇臂钻行业长期发展方针

发布时间:2016-11-16
质量和品种并存 国内摇臂钻行业长期发展方针 摇臂钻行业建国后一直是重点发展行业之一。"文革"前,通过引进苏联技术,已基本建成完整的摇臂钻行业体系,特别是重型、精密摇臂钻已能基本满足国内建设的需要,为国防尖端工业作出了贡献。改革开放30年来,摇臂钻技术水平、数控化、产值等也有了长足的进步,2008年,我国摇臂钻产值列世界第三位,数控化率达20%。然而放眼世界,我们与国际先进技术差距仍然很大。我国摇臂钻行业产量世界第一,而产值才达到第三,实是大而不强,技术上仅居世界二流水平。2008年,我国摇臂钻进口75.8亿美元,居世界各国首位,而出口仅为21亿美元,国产摇臂钻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仅为61%。同时,进口的产品在数量上并不多,但技术附加值极高,价格昂贵。出口的产品数量多,价值也低,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材料型(如钻头、磨料等)。究其原因就是技不如人。 我国摇臂钻质量大致上列于瑞士、德、日、意、法、美、英、西班牙之后。上世纪60年代末,在精密摇臂钻专案的推动下,我国生产的坐标镗床、齿轮磨床还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。80年代,有的摇臂钻厂为德、日企业来图制造质量较为严格的摇臂钻,并且做得很好,还出口了相当数量。在那时的基础之上,如今我国的齿轮磨床产品在国际上属上流水平。 品种数似居德、日之后,近年来有长足的进步,如发展了多坐标联动、数控复合加工摇臂钻等高档数控产品。但仍难满足军工、汽车等行业的需要。 摇臂钻行业要发展,就得增强竞争力,努力提高质量,大力发展品种,提升技术水平,以替代进口,扩大出口。多年前摇臂钻行经济情况不大好时,有的企业曾提出"以质量求生存,以品种来发展"我们以此作为行业的长期发展方针。 如何抓质量、品种,提出几点老生之谈。 一、质量 (1)提高重视、健全组织、将质量形成企业文化。其中,较为重点的是企业生产、利润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。由于大部分对企业和领导的考核,利润是硬指标、质量则是软指标,这就会造成企业领导对质量工作的重视打了折扣。美国有些上市的摇臂钻公司每年要追逐较高利润,导致质量上不够重视,最终逐步使得企业丧失竞争力而倒闭;而有的日本企业宁愿不上市,以免股市影响其经营理念。 (2)制定全面、高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。一是将国际标准的验收指标合理适当的压缩为企业标准,自我加压而不是走边缘路线,借此提高精度保持性,延长使用寿命,赢得用户信任。二是适度制定严格的企业标准,如零部件、装配及外观等,以保证整机性能指标。 (3)立样板、树榜样。企业以某个质量上乘的摇臂钻作为样板,使大家看得见、摸得着,这对提高质量较有成效。 上世纪80年代,济南第一摇臂钻厂为日本马扎克公司来图制造车床,并由日本公司出口美国;南京摇臂钻厂为德国Traub来图制造数控车床,德方派人驻厂验收,并返销该国。后来只因企业对此类合作认为监督太严、挣钱不多而不愿再做,也有因企业经营不善、资金困难使得这样的合作没能坚持下去。事实上,这种的形式对提高产品质量,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是值得借鉴。 其实,企业也可选些国外质量上乘的摇臂钻,通过测试积累质量数据,并以此为样板。 (4)大胆创新,试验求证。随着数控、伺服、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,摇臂钻技术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,如多坐标联动,双丝杠驱动,直线和回转力矩电机,高速电机等。创新要大胆,分析要细致,应用要通过试验求证。为此,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摇臂钻试验室。 企业吸收新东西既要敏感,但不能盲目跟风或不经试验而应用,应避免以前曾用普通塑料作动力蜗杆,水泥作床身等作法。 (5)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。计算机功能、速度、软件有飞速的进展,积极利用极有助益。前十年CAD基本上是二维,现在三维很普遍,摇臂钻强度、刚度、振动的计算也少复杂些,仿真造型也快一些。通过网络,可以收集到海量的有关信息,如同类产品的样本、专利、配套件的资料等等。 范宏才,81岁,高级工程师。江苏常熟人。1949年毕业于之江大学机械系。历任济南第二摇臂钻厂总设计师,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副所长,我国驻法使馆一秘,机械工业部摇臂钻局副局长、总工程师、部科技司司长、部副总工程师,离休后还担任生产工程学会会长、摇臂钻出口商会会长、两届液压气动密封协会会长,部里机械工业技术委员会主任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委员。从1949年测绘做摇臂钻开始,基本没有离开摇臂钻行业。58年在济南二厂整理苏联图纸或测绘,制造了多个品种的龙门刨、大插床、拉床、大平磨及各种大型压力机。以后到铸锻所开始从事锻压机械研发工作,当时行业里很多图纸都是从铸锻所出来的。1966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研制了3600t六面砧超高压人造金刚石压制设备,并获得了科技进步奖。这个设备当时生产了上千台。90年代中后期任职机械科技委主任时成立了一个摇臂钻的设计公司,做了一些设计,并设计了龙门镗铣床五轴摆头,当时经厂家几轮试制得到使用,在这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。 二、品种 (1)扩大设计队伍,多种方式培养提高设计人员。发展品种关键是设计队伍质与量。让设计人员在国内外多看看(如展览会、工厂等)给机会在职"充电"学习,寻找机会参加国外合作设计。 (2)多种方式引进技术。引进技术仍是发展品种的捷径,应参考前些前的成功经验,少花钱,办成事。 a.单纯的花钱买图纸。这种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买苏联图纸发展了一大批品种,似较成功。但80年代引进西方图纸成者较多,但败者亦不少。如北京机电院引进Cincinati公司的立式加工中心、北京第一摇臂钻厂引进Coburg公司的龙门镗铣及济南第二摇臂钻厂引进的Verson公司压力机,效果较好。但北京第二摇臂钻厂引进丰田公司的卧式加工中心,济南第一摇臂钻厂引进Mahon公司的工具铣型加工中心均不成功。这两个失败有多方面原因,但前者(丰田机)得用很多国外配套件,成本很高,没有市场;而后者为Mahon公司即将淘汰的产品,刚性似较差,没有市场前景。 b.合作生产式引进。如济南第二摇臂钻厂"技改"需一批龙门和柱式镗铣床,该厂与法国Forest公司协议,购买其产品并带进技术,现已制出多种产品,似较有竞争力。 c.买欧美破产厂的图纸。国内似有企业花了不多钱买了一些图纸。这种情况较复杂,机会虽然难得、但所买图纸可以马上应用。 d.委托外方(合作)设计。现在欧、日似有这样的设计机构,但价格不菲。 e.引进国外人才,在国内(外)主持指导设计。 (3)样机测绘改进创新,发展品种。我认为这仍是较经济快捷的方式。企业对样机经充分检测试验、分析后,不侵犯其专利,在吃透专利内涵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创新。这种做法并不违反专利权的规定。摇臂钻的结构自蒸气机时代的天轴皮带驱动,到电机齿轮箱传动,进而至伺服数控,不同的阶段有较大的变化,但同一阶段摇臂钻结构的变化大都是渐进的。我们生产的C620车床,X63铣床原型来自苏联,而1935年德国Schlesinger的教课书上,就能找到类似德国厂家生产的摇臂钻结构。 国内这些年进口了很多先进摇臂钻,设计类似摇臂钻时可多去现场看看,并收集有关资料,既可触类旁通,又可类比创新。